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专访|《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每个人的青春时代都是一座樊笼,你的青春是这样的吗?

2017-01-16 中国传媒大学


这里的红尘是朴素的

这里的爱情不是矫情的你侬我侬

这里的青春是满腔无处释放的热血和生猛气 


——@电影玩家罗众




 

传传校友又出产电影啦!

话不多说,先来一波奖项轰炸带你了解下


电影荣获:

2015年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入围)

2015年第19届北京放映丝路再起航——暨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展映奖”;(获奖)

2015第28届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入围)

2015年第11届中美国际电影节金天使奖——新晋制片人奖;(获奖)

2015年第52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入围)

2015年第18届远东国际电影节;(入围)

2015年第7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入围)



天呐撸,这么一部在业内业外均饱受好评的电影

岂容错过!

那厉害的导演师哥到底是谁呢?


👇


相国强,中国传媒大学200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作品三维动画短片《七个小矮人》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年展优秀作品。2010年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学硕士学位。中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会员,任职中国电影集团,同时担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讲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外聘讲师。著名调色师、特效摄影师。近年主要作品有:2011年《倾世皇妃》(任调色师)、2012年系列网络剧《楚汉微电影》(任编剧导演)。2014年电影《少年巴比伦》(任导演)。 实验短片《独居者》担任编剧、导演,第63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展映单元。主编教材有:《电影剪辑工艺》、《电影制作工艺》。



《少年巴比伦》剧照



谁说理工男呆板


相国强:我本科在传媒大学就读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学的都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科目。




理工科摇身一变做导演的人不少,像杨德昌导演,他1970年赴美,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专业。


说实话,本科学的知识到现在全忘了,不会了,但是理工学科帮助你理解世界运转的原则,教给人学习的方法,这使我后来学习软件、学习技术的时候更快一些,因为你懂他的原理,包括培养治学和工作上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使得做电影逻辑比较强。


做艺术靠的是先天的或者后天培养的对艺术的一种感觉,但是落实起来还是靠方法,理工科就是学到这个方法。高等数学挺难了,我一百分里能得九十九分;




但是,有一门课叫非线性电子线路,学了半年,根本就学不会。不是我不认真读书,那时候每天都在上自习,日复一日,就是不会。在传媒大学的时候对自己绝望了,觉得自己不是干这科的料,非线性电子线路一百分里只考五十多分。在班里算不错的了,绝望了,脑子不够使。




【传传注:“小强何人,山东真学霸也。高考,山东,学霸,中间的关系不讲自明。学霸也总有拨云见日的一天,这哥们对电影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每晚看它四五部,看到吐之类的。”  这是相导老同学一篇长文中的摘录,可见学霸的话大多不可全信】





【老同学还说:学霸从此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抬头看天45度角都是自带光效。梦想还是要坚持的,万一实现了呢?昨夜我们广院肉饼群里突然火爆,不是因为雾霾,也不是因为我们找到了治霾的方法,而是学霸的处女作一月十三号上院线了。其实我是羡慕的,羡慕这样一个结局。有幸提前看过片子,那一定是我至今看过最带感的电影。谁曾经又不是“少年巴比伦”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十多年的坚持才让现在的结果更有魅力。谁让那些年我们都有一个导演梦呢?



调色、摄影、剪辑、特效、导演、编剧全能型选手


相国强:相比之下,艺术易学。触类旁通,玩转影视制作软件其实很简单。跨行做导演,对别的行业有所涉猎——电影本质上是体现生活的,导演不应该局限于专业;就像作家一样,本就没有专门学写作的,大家都可以尝试。

只要有积淀,哲学也好,文学也好,数学也好,各个学科的学生都能做导演。


在传媒大学的那些年


相国强:大学是从高中到社会的过渡。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跟人相处,学会自己生活。大三的时候我找到动画学院的张骏老师带做毕业设计,使用3D MAX做动画——其实对于动画、绘画我一直都很有兴趣,但是绘画的圈子大师如云,会遇到瓶颈。


传媒大学体育课比较严,要做十二个引体向上。你知道这有多难吗,你看我现在,做两个可能都费劲,当时能练到七八个就很不错了。完了以后去西街“集贸市场”买黑加仑汽水,三块钱一大瓶,人生很美好。


大学时期也遇到了未来的伙伴,《少年巴比伦》的执行导演司南就是本科同学。


总导演相国强、执行导演司男在一起工作(司男师哥也是我校200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少年巴比伦》的标题


【传传注:网传电影(包括原著)标题中的巴比伦指文明古国,实际本意不然。】




相国强:巴比伦——牢狱。

每个人的青春时代都是一座樊笼,你不知道自己青春的未来在哪里,迷茫于自己的青春该做什么、何去何从。


路小路在工厂里的时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种模样,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止于做一个科员。白蓝来了之后他发现还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他更向往的,每个青年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不知道所在的这片地方是不是终点,当初在传媒大学,只有从南门到北门这么长,西门到东门那么宽,毕业之后走出校门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大。






关于题材


相国强:很多媒体的提问都会问及为什么选择工厂题材,问我是不是有类似的成长背景,我想说首先是《少年巴比伦》小说文本的魅力打动了我,想象力天马行空,让人有很强烈的把它视觉化的欲望。在此之前它也打动了众多的读者,投资方及宣发方都不认为小说的不多的粉丝是票房的保证,但我认为这些粉丝坚定而且真诚,他们的传播会成为这部电影的第一拨口碑及人气的来源,他们对于电影质量的不论是质疑或者认可,都会成为电影流传的基础。我的成长跟工厂有一定的关系,父亲就是在工厂经营了多年,直到工厂倒闭,他赋闲在家,之后再也没有踏入过社会,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父亲经营的那家纺织厂有过多的逗留,唯一的记忆是穿过厂区到后厂区的水库捕鱼。但工厂对于某一代人或某一人群具有太重要的意义。



当然了,对于年轻人们来说,九十年代的工厂很远了,是爷爷奶奶辈的事情了。但是工厂提供了一种符号化、概念化的架空环境。




我很庆幸导演把故事停在了小路与白蓝未曾相逢的时刻。明明电影里发生的一切已经离我们好远,却又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从记事起就和蔼可亲的爸妈,从懂事起就长了皱纹生了华发的爸妈,他们也曾是少年,也是从那些青春洋溢的岁月里一天天走过来的人,他们也同现在的我们一样,有憧憬,有迷茫,有跟父母的冲突,也有被长辈呵护的幸福。许多年前父母拼尽全力抚养、包容的孩子,如今该是我们试着用各种方式包容和理解他们了。向那个渺远又亲切的年代致敬。



【传传注:符号化——思维赋予外界对象以形式与概念,使对象比在纯粹的自然中更容易认识,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


《少巴》和江湖



相国强:任何圈子都有江湖,江湖是体制和潜规则的体现——阵营对立、帮派、喜欢人家的女孩被人追着打。江湖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的负气  、酒色财气。原来我们在七号楼住的时候,中间隔着一条马路,每天互相对怼。

五花八门,五彩斑斓,五毒俱全。


处女作融资难


相国强:导演处女作,融资阶段最难。你的剧本会被质疑。《少巴》并不是一个看起来市场味十足的项目,这让它的生产过程充满了艰辛,记得在粗剪完之后,制片方约了一家影视公司来看粗剪及谈加磅,之后的回复是拒绝,原因是他们觉得这部电影过于老套。



在整个电影的后期制作阶段,我都因为制片方约来的各路人马的看片意见而极度迷茫,剪辑方案一改再改,时间一拖再拖。事情出现转机是在上海电影节的选片人看完电影之后,认为这部电影是个惊喜,他们选送了亚新奖。这是《少巴》的第一个机会,也是一种认可,之后的路谈不上平坦,继续艰辛,尤其是在宣发环节,但这部电影初步实现了我对投资方的一个许诺:入围一些重要的电影节。在它入围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以后,《少巴》算是在业内获得了一些认可,也让我这个新人得到了很多投资过来找的机会,但重要的是得到了一点心得:制作电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市场很大,从业者甚多,每个人都给你指导意见的时候,其实相当于没给,只有自己坚信的才是准则。


其实客观来说,《少巴》还好,因为改编自小说。当时投资人问我制作一部大电影需要多少成本,我说三百来万,可以拍个大电影了,他说真少!那咱们拍吧!我说行。拍的时候花了七百万,他就一直哭,说,哎呦,超支太厉害了。不拍吧,也拍了一半了,钱就打水漂了,要不就拍下去吧。所以投资方上了这条船就下不来了。




电影止于第六代


相国强:第六代指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导演的风格,气质以及背景相像。比如说第五代导演都有文革的经历,拍的作品以伤痕,反思为主,对于传统电影重新审视、解构。第六代导演大量使用新浪潮,有不张扬的气质。到了第六代之后是资本市场,商业片崛起了,什么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做电影。没有一个统一的气质背景,也就没有代的划分了,电影往工业体系上去发展——分代仅限于作者体系。


对师弟师妹们的话


相国强:做这个路挺苦的,不好走,一定要慎重。是生活为重还是梦想为重,这两个方向有时候是冲突的,如果决定要做了,就必然需要付出大量精力。


随遇而安简单,只有一个目标是最难的。


说在最后


相国强: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片,也是路内的第一部长篇。


“影片关注大工厂时代中的爱情故事,交织了激情和失落,但与大量致青春的老旧模式不同,作品竟然携带了中国电影中少有的一种魔幻主义色彩”,这是迷影精神奖对《少巴》提名的颁奖词,也是对于电影的朴素的赞美之词,道出了我对于《少巴》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重要的几个标签:大工厂时代、不能企及的爱恋、魔幻现实主义。《少巴》不算是新,对于整个电影史来讲,我觉得它属于陈旧,但对于当下中国青春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它新,属于那种不再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的新,或者能够作为中国青春类型片的一个典型代表流传下去。




电影的拍摄地在青岛郊区的碱厂,建立于五十年代,工业大生产时代的辉煌的基础建设在电影中成为一个极亮眼的视觉符号,片尾用了网络新闻的一个工厂搬迁爆破的画面,不是我拍的,但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这是对人类生产行为的结局的一个预示,尘归尘土归土。





传传当然也一睹为快,《少年巴比伦》真是大写的惊艳,

不容错过!




在此发放福利啦,

想对师哥说些什么?

谈谈你所理解的少年巴比伦

在本条推送底部留言,传传将择优送出十张电影票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



记者 | 石小恬

编辑李立雯 · 裴桐

责编刘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